成渝雙城3.0:重慶互聯網終究要領先成都?

圖片來源@視覺中國

文 | 極點商業,作者 | 楊 銘,  編輯 | Cindy

“對很多城市來說,將迎來工業互聯網關鍵爆發年。”1月下旬,重慶兩江新區,一位業內人士指着一棟“扭曲”的大樓說:當地政府很看重的騰訊雲工業互聯網總部,就即將入駐這裏。

夕陽穿過山城雲層,灑在雙曲幕牆立面上,如“極光”跳躍閃動。這座擁有獨特雙曲面的大樓,2022年最後一天交付給了騰訊,即將裝修,打造全國唯一西南地區+工業互聯網“雙總部”省市。

對重慶而言,無疑希望藉此契機,在當地工業互聯網的“狂飆”中,打造又一城市名片。

騰訊雲工業互聯網總部

過去幾年,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重塑全球經濟結構,工業互聯網被普遍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重要基石和新型基礎設施,其概念、技術、應用持續加熱並佔據產業競爭制高點,並連續幾年寫進政府工作報告。

從全球來看,工業互聯網成為各國未來經濟比拼王牌。從中國來看,產業規模已邁過萬億元大關,為推動GDP發展,30多個省市紛紛出台政策,爭相布局,開啟城市新一輪角力賽。

得益於移動互聯網沉澱,工業互聯網仍主要雲集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為代表的三大世界級城市群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仍然穩居第一梯隊,體現出極其明顯的集聚效應。

與移動時代不同,工業互聯網發展一大核心關鍵在於製造、工業底蘊的“硬實力”——這讓更多錯失消費互聯網紅利的城市,如青島、重慶、成都、蘇州、寧波、佛山、長沙等,紛紛將工業互聯網視為重要戰略,投資規模高達千億級別,試圖以此彎道超車,搶佔未來新經濟引擎。

其中,最受外界關注的,顯然是重慶和成都的角力。一方面,自1997年成渝分家,高潮迭起的“雙城記”戲碼在成渝地區持續上演;另一方面,成渝經濟圈逐漸坐穩經濟發展“第四極”,成功驗證兩者巨大經濟潛力。

成都、重慶都在快馬加鞭、摩拳擦掌發展工業互聯網的當下,誰能成為西部工業互聯網第一城?目前來看,答案可能是工業水平領先的重慶。

消費互聯網產業,成都全方位碾壓重慶

成渝之爭根源,需要追溯自3000多年前先秦時期的“古巴蜀之爭”。

數千年後,從經濟、地位、互聯網水平、交通樞紐、航空,到高鐵、房價、高樓、火鍋、美女,依然是各自市民對自己城市的袒護偏愛。

客觀來說,這些爭論大多不會有任何結果,但在消費互聯網的發展上,兩個城市卻早有定論。

那就是成都消費級互聯網,包括薪資、就業機會、企業數量、規模等,都明顯領先於重慶。

在西南地區,成都曾被評為中國互聯網“第五極”“手游之城”。遊戲、電競、動漫、視頻、文旅,都是成都的互聯網名片——2012年以來,成都遊戲企業增速和研發佔比一度位列全國第一,《王者榮耀》正是誕生於擁有大量互聯網企業的天府軟件園。

對成都互聯網而言,其風格一向以大膽在江湖著稱。2000年9月,成都托普經營的“炎黃在線”就成為國內第一家以網站命名的上市公司,喊出要“打造全球華人的商業網站”口號。

2009年,成都在和上海、廣東競賽中,笑到最後,說服馬雲投資1億美元,在成都建立研發中心。至於幾年後成都政府基金6億元領投鎚子科技,金牛區對人人車提供40億元資金支持,都已廣為人知——遺憾的是,這些大動作除了阿里投資,大多是“一場遊戲一場夢”。

儘管如此,成都本土依然誕生了魯大師、Camera360、 趣睡科技、醫聯、極米科技、鵬博士等一批知名本土上市企業、行業獨角獸——其中,極米科技已經成為國內投影市場的“一哥”。

另外,BAT、字節跳動、OPPO、網易、攜程、美團、京東等一線大廠把西南總部或研發中心放在了成都。

這些,讓成都2021年互聯網產業營收2151.6億元,互聯網企業總數量3000餘家,遙遙領先於隔壁的重慶。相關电子信息產業,也突破成為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。

事實上,消費互聯網產業集聚程度,遠高於其他傳統行業,對人才、創新、政策等有着相當高的要求——特別是IT人才方面,成都一向領先於重慶,這也是成都消費互聯網領先重慶一大重要原因。

對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,也是國家中心城市重慶而言,卻完全錯失了消費互聯網紅利。其多年來,甚至被稱為“互聯網荒漠”。

最典型案例是,本土企業至今未誕生具備全國影響力的互聯網大牛代表——雲從科技在重慶誕生,已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廣州公司;成立16年賣服務的豬八戒,雖然是垂直行業獨角獸,如今卻負債率爆表,多次衝刺上市未果后,“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”。

這是一個讓所有重慶人無奈和遺憾的事實:迄今為止,期待中的“重慶互聯網第一股”,仍未出現。

消費互聯網沉寂之時,互聯網金融一度在重慶找到沃土。2015年後,P2P、互聯網消費金融如雨後春筍落地重慶,阿里、百度、京東、平安、小米、樂視、海爾、蘇寧等紛紛趕赴山城布局,本土也誕生了馬上消費等互聯網金融企業。

很快,P2P互聯網金融因各種紅線問題,在嚴厲監管下曇花一現。重慶依靠互聯網金融,改變產業結構夢想落空。

直到2018年,人工智能、工業互聯網成為熱詞。馬雲、馬化騰、李彥宏等大佬集體亮相智博會,促成數千億元投資項目,大批中外名企紛至沓來,才迎來重慶互聯網產業高光之年。

其中,當數重慶和騰訊關係的火熱升溫,當年馬化騰4次前往重慶,容納3000名員工的西南總部大樓也在一年時間內,完成敲定、置業、施工到入駐全過程。另外,還迅速落地了西部雲計算數據中心,布局車聯網、公益、文旅等多種業務。

無論如何,消費互聯網黃金時代一去不返,重慶如何奮起直追,放眼全國大廠版圖,依然難以成為核心主角。

無論是重慶當地,還是入駐企業,很顯然都清楚這一點。他們把合作布局重點,放在了工業互聯網、大數據、智能製造、人工智能等建設上。

暗戰工業互聯網,重慶領先成都一大步

當消費互聯網增量紅利逐漸消退,經濟中流砥柱——製造業,再次登上舞台中心。

只不過,傳統製造業相比過去,決策有全方位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轉變需求——包括場景洞察、數據驅動、全鏈路、高頻創新、持續迭代等等。

扮演這一切的關鍵角色,是工業互聯網。

一個眾所周知的案例是,2020年疫情黑天鵝襲來,每天有4000多名工人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工地,加上近千台大型机械設備,24小時輪班作業。如何統籌?如何實時監測設備數據並提供後台支持?

依靠傳統手段,難以實現。實現這一切的,正是工業互聯網平台。

所謂工業互聯網,其概念在2012年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(GE)提出,與企業常說的產業互聯網有所區別——後者顯然範圍更廣泛,包含工業、教育、醫療、農業等產業。

但是,工業互聯網並非狹義理解那樣,只和第二產業——工業有關,而是通過数字化技術,萬物互聯,創造價值。這讓工業互聯網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規模,且有數據預計2035年5G營收80%來自工業互聯網。

2016年,國家將工業互聯網作為工業轉型升級重要發展方向,工業互聯網種子落地生根。2017年底,三個階段發展目標的《關於深化“互聯網+先進製造業”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》出台,成為工業互聯網綱領性文件。

主基調既定,各地開始一路狂奔,在建立工業互聯網平台、推動工業企業上雲、開發工業APP、構建生態圈上,給出了量化目標。

總是為了廚餘煩惱嗎?雅高環保提供最適用的廚餘機,滿足多樣需求。把原有貨櫃屋改裝成任何尺寸大小及多咖貨櫃合併。空壓機這裡買最划算!優質快速服務、空壓機合理價格。精緻包裝茶葉罐,也能撐場面!示波器探測執行效能最佳化的8大秘訣;臭氧機的滅菌效果如何?(全省)堆高機租賃保養一覽表,由簡易堆高機修改而成,無需現場施工,交機即可使用!哪裡買的到省力省空間,方便攜帶的購物推車。客製專屬滑鼠墊、可愛造型L夾L型資料夾、透明證件套、手提袋,專業印刷設計廠商!二手貨櫃屋已普遍被應用於展場活動、居家住宅、工業商辦上。掌握產品行銷策略,帶你認識商品包裝設計基本要素。各種精緻鐵盒包裝茶葉罐、禮品罐,增加商品收藏及實用性。 Peel Force Tester,協助客戶導入半導體設備、工業型機械手臂以提高產能及加工技術,工業型無線充電裝置、精密加工元件;噴霧式乾燥機

成渝無疑是其中行動最迅速的那一批。2018年,國家工業互聯網頂級節點落戶重慶,重慶成為全國5個擁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的城市之一。

“國家頂級節點”是整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核心環節,是支撐工業萬物互聯互通的神經樞紐。重慶工業互聯網就此奠定基建優勢。

重慶工業互聯網發展進入“快車道”。僅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,重慶財政累計安排專項資金2.3億元,支持353個工業互聯網項目發展。

2019年,重慶明確到2022年的目標任務:初步構建工業互聯網平台賦能製造業發展格局,培育3—5個國家級服務平台,建成20個以上個性化定製、網絡化協同、服務化轉型的製造業平台。

招商引資力度也在不斷加大,包括吉利工業互聯網平台全球總部、騰訊雲工業互聯網總部、阿里飛象、華為、SAP、浪潮相繼落地重慶。

成都則上線了託管與災備節點,承擔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節點數據安全和託管服務等任務。政策上,相繼出台《成都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(2021—2023年)》和《成都市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支持政策》,力爭到2023年底,打造20個國內知名的工業互聯網優勢平台,培育10家本地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。

目標雖然不同,但相同點是:2022年到2023年,是成渝兩地工業互聯網發展關鍵之年。

從當前階段性成果來看,成都有積微物聯、中電九天、星雲智聯、大匯物聯等22個平台項目入選國家級示範項目,重慶則有忽米網、廣域銘島入選國家級“雙跨”工業互聯網平台。

相比之下,後者顯然含金量更高。成都目前還沒有一家國家級“雙跨”工業互聯網平台,去年11月,“四川經濟網”報道稱成都計劃在3年內力爭培育1家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平台。

而在標識註冊量上,截至去年12月,成都累計標識註冊量達57.1億個、解析量46.9億次。重慶累計標識註冊總量達到148.9億,累計解析量88.8億次。

標識解析是工業互聯網核心神經樞紐,相當於給每一個機器、產品、零部件等賦予唯一標識(数字身份),實現工業互聯網中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共用。任何企業上雲、数字化轉型,都需要標識註冊。

重慶之所以領先數量如此明顯,與其標識解析是國家頂級節點,接入西部9省市數十個二級節點有關。

並且,重慶每萬人擁有5G基站19個,位居西部第一。是中國唯一“域名、標識、區塊鏈”三大功能節點融合一體的城市,是毋庸置疑的全國工業互聯網的“神經樞紐”。

無可否認的是,重慶已擺脫消費互聯網產業時代落後成都現狀,在各大城市的工業互聯網暗戰中,領先了一大步。

工業立市,奠定產業未來前景

要看成渝兩地未來工業互聯網前景,還要看各自城市的GDP經濟數據、工業實力。

2022年,成都經濟總量為20817.5億元。重慶則反超廣州,以29129.03億元排到全國第四位,比成都多了8000多億元。

這是自1990年以來,重慶時隔32年後再次成為中國GDP第四城(含香港),也是新世紀以來西部城市首次進入經濟“一線城市”行列。

 2022年GDP前十強

儘管重慶是以主城區+38個縣級區劃的累計規模,在經濟總量上超越廣州,但在經濟學家看來,其意義依然重大——兩者最大差別是經濟結構的不同,廣州第三產業(又稱“現代服務業”)佔比超過70%,但在消費互聯網紅利到頂、疫情黑天鵝等影響下,第三產業受到了嚴重影響。

重慶則不然,在現代服務業保持平穩的同時,第二產業(採礦、製造、能源、建築等工業)多年來增速平穩,2022年實現增加值11693.86億元,增長3.3%,是反超廣州的關鍵。

這個結果並不意外:工業是立市之本、強市之基。沒有工業,服務業也就成為無根水。

事實上,重慶工業GDP之所以最近幾年增速平穩,其核心就是在工業互聯網的狂飆突進。

一個例子可以說明。2019年之前,作為“中國汽車城”之一,重慶聚集眾多自主、合資品牌及汽車、摩配零部件配套產業,但数字化落後和品牌衰落,導致汽車產業受到重挫。當年重慶工業“6+1”支柱行業中,汽車製造業下降17.3%,成為重慶經濟拖累。

2019年之後,伴隨工業互聯網加速構建,重慶持續推動汽車電動化、智能化升級和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——比如,通過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,中國汽研管理效率大幅提升,單樣車流轉次數由平均5次/月提升至10次/月,節約人工成本約40萬元。

重慶汽車產業很快走出至暗時刻,2021年重慶汽車產量199.8萬輛,產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.6%,並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00萬輛以上,“傲視群雄”。

對試圖以工業互聯網彎道超車的各大城市而言,無疑這正是很好的驗證。

追根溯源,仍然得益於重慶雄厚的百年工業基礎——在抗戰以及三線建設時期,重慶在西南地區的工業實力就獨樹一幟,是我國六大工業基地之一。

如今,重慶完整工業體系在全國也是前列,是全國汽車生產基地前二、連續6年成為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。並且,在我國41個製造業大類行業門類,重慶擁有39個。另外,“一帶一路”的重要節點位置,也是重慶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底氣。

作為一個傳統的內陸消費型城市,工業基礎薄弱恰恰是成都布局工業互聯網中的最大劣勢。2022年,成都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404.1億元,僅為重慶的54.7%,工業與經濟能級發展錯位現象十分突出。

2021年8月,在成都產業建圈強鏈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,有主要領導就曾一針見血點出成都工業所面臨的問題:

製造業發展能級不高、主導產業尚未佔據價值鏈高端、龍頭帶動全域協同發展的水平不高、高能級項目聚焦不夠招引力不強、要素資源對產業鏈精準匹配不充分。 

雙城經濟圈,成渝之爭終會落幕

工業是現代經濟心臟。基於百年工業基礎,以及重要戰略定位,重慶被定位為先進製造中心,打上“國家級”標籤,成都也難以辯駁。

近年來,國內多個大城市高規格強調“製造業”重要性,並在戰略層面提出“製造強市、工業立市”等目標,成都也以戰鼓雷鳴的聲勢,在2022年敲響“製造強市”藍圖,以修正成都產業結構失衡。

從傳統工業來看,成都境內缺乏能承載工業發展的江河,這意味着,和重慶追趕移動互聯網的困境一樣,成都想循規蹈矩在傳統工業重塑競爭力,並不太現實。

從成都路徑來看,一方面是聚焦高科技、製造業的實體經濟,在優勢產業高端化上做文章;另一方面,是響應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推出,走出去擁抱重慶,成渝兩大都市圈在工業互聯網、產業布局、科技創新上充分對接,推動“雙核”“雙圈”聯動。

其實,成渝經濟圈的打造,既是現在兩者雙雙躋身全國数字經濟第一方陣的要素,也是雙城打造先進製造業中心,讓工業產業不斷突破想象空間的關鍵。

可以看見的趨勢是,成渝雙城經濟圈提出后,成渝這兩座零和博弈最激烈的城市,如今從官方到民間,都平和了許多。

更重要的是,成渝兩地曾重複建設、產能過剩的煤電、信息、商貿、鋼鐵、化工等產業,也有了差異化定位,重慶側重製造業、金融、交通樞紐,成都主打區域經濟、科技、文化。

雙方當初為騰訊西南總部、商湯科技西南總部等明星企業引進而激烈爭奪情景,最近兩年也沒有再現,而是開始抱團向“科技創新中心”進化。

比如,而在摺疊屏面板生產上,京東方就同步成都、綿陽和重慶三地,量產三大第 6 代 AMOLED 生產線,以產生更好的協同效應。

總的來說,從定調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”起,以及工業互聯網的深入落地,成渝多個優勢產業領域正在由“量變”轉向“質變”,區域經濟和科技創新“第四極”正在加速崛起,有力推動着中國經濟版圖的均衡發展。

或許到了那時,誰能成為西部工業第一城,也不再是那麼重要。而圍繞成渝數千年的“雙城之爭”,也就到了落幕之時。(本文首發鈦媒體APP)

https://www.tmtpost.com/63980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