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不認為()汽車做得好,也不覺得他們的產品吸引人,沒有多少技術含量,他們在中國市場有很多問題,應該繼續專註於中國市場的經營。”
馬斯克曾在 2011 年接受採訪時曾如此評價。
然而,蟬聯 3 年新能源汽車銷冠的,如今卻被拉下神壇。2022 年,以全年 180 萬輛的銷量成績超越(131 萬輛),成為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冠軍;這也是自 2019 年被逆襲之後的首次反攻勝利。
反攻速度之快,讓前董事會成員史蒂夫·威斯利(Steve Westly)直言,“讓第一次有了一個真正的挑戰者”。
不過,雖然贏下了銷量之爭,但其並沒有掙錢,二者之間的比拼不只是在銷量層面,還有不能不考慮的利潤率。
伴隨着國補退場以及疫情后的產業恢復期,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態勢只會加劇不會減弱。這場新能源汽車戰役的終局,是“新晉銷冠”,還是“成本殺手”更勝一籌?
銷量是現階段競爭的第一要義
數據显示, 2022 年全年累計銷量達到了 186.9 萬輛,其中來自純電車型和插電混動車型銷量分別為 91.1 萬輛、94.6 萬輛,燃油車銷量僅有 1.2 萬輛。
從 2022 年的車型銷量表現來看,宋家族、秦、唐、海豚是拉動銷量增長的四大主力車型,佔總銷量逾六成。尤其是宋,其在 2022 年新能源 SUV 銷量超 47 萬,同比增長了 356%,超過 Model Y 逾 15 萬輛。
反觀,其去年達成的 131 萬輛交付量均來自純電車型,僅是 Modle 3 和 Modle Y 兩款車型,就占交付總數 94.9%,交付量達到 124.7 萬輛。
在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看來,“單車型銷量非常高是的優勢,也是的劣勢”。
從的產品布局不難看出,其一直追求的是“少而精”的產品路線,且已經三年沒有發布新車,主力車型 Model 3 量產已進入第七個年頭,Modle Y 自 2020 年開啟交付也已量產三年。
作為的“賺錢機器”,Modle 3/ Y 立下了汗馬功勞,但也陷入了增長疲軟的境況中。“早期時候,在續航和充電方面領先很多,但這個優勢已經逐漸被追平。”張翔向鈦媒體App分析稱。
另外,Model 3/Y 聚焦的 20-35 萬的價格區間正是產品最多、銷量最大、自主品牌競爭最激烈的細分市場,包括、小鵬、埃安等車企都推出了相應車型。
在用戶可選擇性變多,且優勢差變小的情況下,的銷量增速不免受到影響。財報數據显示, 2022 年全年交付量同比增長了 40%,而去年這一數值為 87.2%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為的領導者,馬斯克也是影響銷量與營收的一大變量,其去年收購推特、頻繁推出優惠政策等舉措,就曾引起投資者和消費者不滿,股價更是一度直降 65%。
而對於實現反超的原因,一位業內專家分析稱,“去年的疫情對供應鏈的影響進一步放大了的優勢,面對’缺芯貴電‘的情形,具備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,被破壞的風險性較小,而其它車企更容易由於供應鏈受到衝擊導致停工停產。”
據鈦媒體 App 了解,以汽車業務為起點,供應鏈配套的子公司已覆蓋上中游,包括半導體、電、弗迪科技、弗迪電池、弗迪精工、弗迪動力、弗迪視覺/照明等,涵蓋了汽車相關的智能化零部件領域。
以最為短缺的芯片來看,去年發布的新車幾乎都採用了自研 IGBT 芯片,不僅如此,其還在去年 9 月份斥 資15.9 億元收購紫光成都存儲器製造基地,以提升芯片研發生產能力。
儘管具備強大的供應鏈議價能力,但其對供應鏈的依賴高於。
不過,從全球布局來看,產品的市場表現顯然更為穩健。最新財報显示,在美國、中國以及其他市場分別實現了 405.53 億美元、181.45 億美元、227.64 億美元的營收,佔比分別達到49.78%、22.27%、27.75%。
對比之下,的車輛銷售則主要集中於國內市場,國際認可度還有待提升。數據显示, 2022 年海外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合計為 55916 輛,僅占其總銷量的不到 3%。
從的戰略布局來看,其正在全面提速出海進程,計劃在泰國籌建海外首個乘用車工廠;今年 1 月有媒體報道指出有意接手福特位於德國的工廠;斥 50 億元定了 8 艘滾裝船,每艘可以容納 7700 輛車等。
對於接下來的一年,有市場消息指出將 2023 年銷量目標定在 400 萬輛,這相當於在 2022 年銷量基礎上翻了兩倍多,遠高於給出的180 萬台的目標產量。
向上,向下
基於現下的戰況,的全球銷量已經反超,且按照預期目標的發展態勢,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之爭的結果幾乎可以預見。
雖然贏下了銷量之爭,但在利潤之爭上,卻依然難以與匹敵。
“在汽車產業,除了中國企業,沒有其他公司的增長速度能接近()。”Steve Westly 指出,但他同時提出,的盈利能力和品牌影響力很難被取代。
即使是頻頻推出優惠政策,追求“以價換量”的第四季度,的凈利潤還高達 37 億美元,汽車毛利率達到 25.9%,單車利潤接近 9100 美元(約合 6.1 萬元人民幣)。
總是為了廚餘煩惱嗎?雅高環保提供最適用的廚餘機,滿足多樣需求。把原有貨櫃屋改裝成任何尺寸大小及多咖貨櫃合併。空壓機這裡買最划算!優質快速服務、空壓機合理價格。精緻包裝茶葉罐,也能撐場面!示波器探測執行效能最佳化的8大秘訣;臭氧機的滅菌效果如何?(全省)堆高機租賃保養一覽表,由簡易堆高機修改而成,無需現場施工,交機即可使用!哪裡買的到省力省空間,方便攜帶的購物推車。客製專屬滑鼠墊、可愛造型L夾、L型資料夾、透明證件套、手提袋,專業印刷設計廠商!二手貨櫃屋已普遍被應用於展場活動、居家住宅、工業商辦上。掌握產品行銷策略,帶你認識商品包裝設計基本要素。各種精緻鐵盒包裝茶葉罐、禮品罐,增加商品收藏及實用性。 Peel Force Tester,協助客戶導入半導體設備、工業型機械手臂以提高產能及加工技術,工業型無線充電裝置、精密加工元件;噴霧式乾燥機
反觀,其去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160 億-170 億元,按照全年銷量粗略計算,單車凈利潤大概在 8888-9444 元之間,遠低於。
事實上,的汽車毛利率一直處在行業領先水平,甚至一度高達 32.9%。作為對比,造車新勢力蔚小理汽車毛利率也僅有 12.0%、11.6%、16.4%。
高毛利率的背後,離不開覆蓋生產至銷售的全鏈路成本控制能力。從的工廠選址就能看出,其超級工廠多是選址於靠近供應鏈,以降低運輸成本;另外,一直主張的一體壓鑄技術,能夠減少製造過程的零件數量,將製造成本降低 40%。
在銷售端層面,同樣將成本壓到極致。“採取的是直營模式,能夠牢牢地把議價權握在自己手中,而還要分相當一部分利潤給經銷商。”中歐協會智能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曾表示。
儘管的汽車毛利率追趕還有較大差距,但相比 2021 年僅有 800 多元的單車利潤已提升了近十倍。
“作為油車向油電混合策略轉型的傳統汽車製造商,相比這種純電動汽車製造商而言,轉型包袱更重,中轉型代價會折算到單車製造成本之中。”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、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也曾表示。他同時指出,在電池、發動機和綜合零部件領域的布局,抵補了其部分新能源轉型成本。
以占整車成本近 6 成的電池來看,有媒體曾算過一筆賬,新能源乘用車在 2019 年採用的三元材料的電池成本約為 0.85元/Wh,而換裝“刀片”磷酸鐵鋰電池后可降至 0.6 元/Wh。一台純電車型電池容量以 60kWh 計算,那麼每輛車僅在電池一項就能省出 1.5 萬元。
技術的進步能夠推動成本下降,但品牌形象的重塑卻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。
從和的產品定位來看,其主銷車型價格大約在10 萬-20萬元區間,產品均價在 18 萬元左右,而的低價車型的平均價格在 30 萬元左右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透過與不同的產品路徑不難看出,其用戶群體的差異性——前者吸引的是更加註重實用性與性價比的用戶群體,其車型的銷量重點搶奪的豐田、本田、大眾、通用等傳統燃油車的市場份額;而作為強調科技、以高端破局的,輻射的其實是注重產品科技要素、品牌形象高端的消費者,其更聚焦在BBA 的市場版圖上。
一直以來,品牌常常被貼上“性價比”甚至“廉價”的標籤,品牌溢價能力遠不如以高端車型破圈的。
面對這一短板,正通過推出高價車型,尋求更高的利潤。在 2022 年推出的車型中,其價格區間已上探至 40 萬元,例如海豹售價達到 20.98-28.68 萬元;漢售價達 21.58-32.98 萬元;騰勢品牌的售價在 40 萬元左右。
為了衝擊高端市場,在今年 1 月還發布了高端汽車品牌“仰望”,並亮相了兩款百萬級豪車“新能源硬派越野 U8”和“純電動性能超跑 U9”。
相較之下,目前的戰略重點依然放在低價車型上,以低價、低成本、高利潤率的模式快速佔領市場。
有消息指出,將於今年推出全新車型 Model Q,市場售價為 2.5 萬美元(約為 16.89 萬人民幣),儘管官方予以否認,但馬斯克此前已經明確表示正在研發成本更低的車型平台,預計銷量將超過其他車輛的總和。
在產品布局上,向上,向下,不同的路徑方向卻是同樣的終點——通俗而言,即賣更多的車,掙更多的錢。
終局未到,贏家難定
在董事長王傳福看來,“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,下半場是智能化。”
從現階段發展來看,在智能化方向已經走在行業前沿,馬斯克也曾多次表示,自動駕駛能力是有別於其它車企的核心競爭力。截至 2022 年 10 月, FSD 的車輛應用規模已擴充至 16 萬。
相較之下,尚處於補課追趕階段,王傳福近期表示,公司積極探索電動化、智能化發展,未來還將加大成像感知、雷達等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創新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 FSD 的總行駛里程已達到 1 億英里(約合 1.6 億公里),但由於缺乏使用中國場景數據的能力,在中國還無法順暢跑通高速路段。
據業界判斷,未來汽車硬件會逐步趨同, 汽車也會由軟件來定義,數據也會成為主要的。
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的競爭才剛剛開始,的優勢能否持續維持還有待觀察,尤其是在中國市場,其如何在符合國家數據安全要求的前提下,突破智能化應用,是難以避免的一道關口。
隨着傳統車企的轉型以及越來越多新勢力的崛起,的風光已不如前兩年。標準普爾全球移動公司曾指出,雖然目前仍是美國最暢銷的電動汽車品牌,但競爭對手推出越來越多更實惠的車型,在電動車市場的主導地位正在被削弱。
透過銷量反超的結果也不難看出,雖然依然穩居頭部,但的反攻速度顯然快於的增速。
“汽車市場不是大魚吃小魚,而是快魚吃慢魚,只有在快的過程中才能超車。”王傳福曾在股東大會上說。
放眼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,的競爭對手遠不止一家,只不過銷量層面的比拼,將與放在同等級別的擂台之上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新能源汽車這場戰役的勝負關鍵不只是銷量數據的高低,而是關乎利潤率、市場佔有率、軟件服務生態等多方面要素的全面比拼。
新能源汽車之王,勢必是無短板的全能型选手,而不是單項冠軍。尤其在競爭態勢愈加激烈的新能源汽車賽場上,如何在群雄環伺的賽場上突出重圍,是對企業全方位能力的考驗。
新能源汽車將在 2023 年迎來洗牌關鍵期。對於頭部选手而言,如何穩住領先地位是重中之重;對於初創企業來說,活下來才能獲得晉級賽的資格。
終局未到,贏家難定。 但可以預見的是,在智能電動車時代,造車新勢力有機會成為新晉“之王”,傳統車企也有可能繼續引領“風騷”,一切皆有可能。
(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,作者 | 肖漫,編輯 | 張敏)
https://www.tmtpost.com/6397595.html